前几天一个年轻人跑来找我,希望我给他一些职业上的建议。他是一名产品经理,工作四年了,自认为专业能力还不错,希望能有机会带团队,获得更大的发展。他看到公司里很多人都有产品总监的头衔,问我怎样才能极大的缩短获得这个头衔的时间。当我问他为什么如此希望获得这个头衔时,他回答说是因为自己想创业,有了总监的头衔后更容易拿到投资。

他的问题可以拆分为如何晋升和如何创业两部分,我们主要谈第一部分。

先说环境。这个公司很多人都有总监的头衔,给这位年轻人造成了一种错觉,他认为这个头衔可以相对轻松的获得,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或不应如此。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对个人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除了要求这个人是T型人才之外,还需要他或她有很强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以及非行政手段下的影响力 — 产品经理在组织架构上并不是设计师、工程师等的直接上级,但却需要靠驱动他们来实现产品方案。这对工作了三到五年的人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当我们反复从媒体的成功故事里看到那些年轻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一手打造出让他们声名远扬的产品,建立自己的帝国,难免会幻想自己也可以做到。其实靠个人影响力建立信任是非常难的,需要时间积累。

再说个人。我回想自己工作四年的时候,也经历过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时期,认为自己在专业领域达到了一定高度,周围的人都比不上自己。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心态是幼稚可笑的。这两天恰好了解到「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这个词,它指的是人类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认知偏差:越是没有能力的人越不容易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高估自己,产生出自己比其他人能力更强的错觉。这种认知偏差的顶峰,通常被叫做 Mountain Stupid,也就是「愚蠢之峰」。我想工作了三到五年的人,大约处在「愚蠢之峰」的最高点附近。随着年龄增大,见识增多,势必意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从而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因此,克服眼高手低,是成长的前提。

与世上许多事情一样,晋升没有捷径,唯有靠自己努力的学习和工作,作出成绩,并且持续的做出成绩,才能快速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盯着「获得机会」,并为那些没有落到自己头上机会感到忿忿不平甚至怨天尤人。实际上,多数情况下,不是因为我们有了某个头衔才能推动事情,反倒是因为推动了某些事之后,才会获得相应的头衔。把眼光聚焦在「努力工作」上。

通常来说,管理成熟的公司有明确的晋升通道,每个职位都有职业能力模型,里面清楚的说明了不同级别员工应具备的能力或应该拿到的结果。如果这个不清楚,可以尽早和自己的老板讨论清楚。如果自己所在的公司还没有这样成熟的体系,大可以和自己的老板谈清楚自己下一阶段的目标,然后努力的去完成它。

最后,作为产品经理,要脱离「靠感觉做产品并且认为自己都是对的」的误区,慢慢归纳自己的方法论,同时磨练自己的性格,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的成就感和挫败感都可能很大,挫败感可以毫不费力体验到,而成就感则势必要付出相应的精力和心血才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