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天气晴好,心血来潮想去趟中关村图书大厦。上次去应该是好几年前了,这些年的书基本上都是网购,再加上疫情,很少有逛书店的想法了。
电商和电子阅读对实体书店的冲击毋庸置疑,所以我这次是想体会一下像中关村图书大厦这样曾经辉煌的实体书店究竟会“落魄”到什么程度。
我还没进门,就看到一对父子拎着一叠书从门口走出来。他们边走边聊,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进门逛了逛发现,情况比我预想得好多了。这让原本预期是看到一派萧瑟的我感到安心。
一楼原来是音像区,面积较小,大部分人都会直接上二楼。我也照例上了二楼,一上去便看到习大大的书摆在正对电梯最显眼的位置。
适逢二十大前夕,各处都在喜迎大会,书店也不例外。这与过去几年的宣传舆论导向一脉相承,宏大叙事,民族自信。
书店的布局变了。
原来我常去的以计算机和小说类书籍为主的四层关了,上行扶梯口用几个高书架挡着。
那些书籍被搬到了三层,区域变小了,猜测应是为了缩小规模、节约成本。
新开辟了一个国学区,用两个半圆形的书架围起一块圆形的区域,古色古香,也符合我们的宏大叙事。我没有走进去看。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里新增了很多书之外的服务,比如一个卖电子产品的区域,上面贴着大大的 HUAWEI 标识,里面经营各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主打的应用都是教育类的,也有家长带着孩子在体验。
我还看到了一个互动区,一位老师在前面讲,旁边是一个大的液晶电视,上面展示着古诗词,旁边易拉宝上写有“喜迎二十大,中国好少年”,这是个和古诗词相关的活动。面向电视摆了十几把桌椅,有很多小学生坐在那里积极参与活动,很热闹。
书架的空隙里摆上造型简约的木桌子和带靠背的椅子,供人休息、读书使用。这比以前人性化了很多。我记得以前很多人坐在地上、窗台上读书,现在虽然也还有这样的人,但大部分人都可以坐着相对舒服的椅子读书了。
靠里一点还有一个咖啡厅,顾客可以点一杯咖啡或奶茶,边喝边读书。尽管面积不大,但在书店里开辟这样一块地方已实属不易了。里面坐满了人,大家都在安静地看书。
我给女儿买了两本教辅和一本英文原版的《阿拉丁》。售货员还是用熟练的手法把书整理在一起,然后用一段绳子把它捆扎好,方便人拎着。这部分是熟悉的,是给这实体书店增添了人文色彩的温暖举动。
我希望这样的服务多一些,但又隐隐担心售货员的这些工作最终会被冰冷的机器取代。
走出书店,门外的阳光已经变成了橘色,秋天的味道无比浓郁。
我有些感动和欣喜。像新华书店这样的老牌企业,也能做到旧中有新,努力融合新事物,从单一功能变成综合性服务空间。而且亲眼看到传统书店仍然有人气,这让人充满希望。
突然想起最近读到的一个观点,现代人在现代社会里充满了焦虑、迷茫、压力,这些现代性带来的弊端,需要我们从前现代社会里找寻那些抚慰人心的元素,并将其合理融入现代社会,才是唯一的精神解药。
我想书店的实践正是这样一个过程。